每一盏河灯都寄托着思念和祝福。
放河灯是河上镇紫霞村的传统习俗,在村里已延续了200多年,如今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参与到这项民俗活动中来。在今年历时3天的放河灯活动中,要数农历七月十七放河灯尤为喜庆和隆重。焰火燃放、河灯漂放等系列活动向人们展示了紫霞村河灯文化的深邃与久远。
5日晚,紫霞村玉带河畔被流光溢彩的灯饰装扮得婀娜多姿。晚饭刚过,人们便从四面八方涌来,一时间人流如潮。天刚擦黑,紫霞村的祥隆桥上早已是人头攒动,玉带河畔的人群也连成了一条长龙。这时,村里的锣鼓队赶来热闹了一番,着实是一派节日景象。
晚上7时整,礼花在村中心广场上腾空而起,穿透长空,或如长瀑泻地、或如银河当空、或如火蛇盘旋、或如天女散花,点亮了紫霞的夜空。
初秋的玉带河边,村民们把满载着思念和祝福的纸船放入河中,不一会儿,在长达1.5千米的玉带河上已经漂放了上千盏形态各异、材质不同的河灯。一盏盏红、绿、黑、紫等色彩斑斓的河灯流光点点,缓缓地顺水向下游漂去,河面上蜡光荧荧,河灯排成长队像流动的彩带。水波中无数的烛光倒影,远看波光粼粼,仿佛银河之星尽倾河中,近看水影摇曳,恰如满河五彩莲花灿烂绽放。
礼花停了,浓浓的夜色中不见河水,只见五彩缤纷的河灯,承载着对祖先的缅怀、对逝者的追思,还有那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传统心愿,宛若从天而降,美不胜收。人们纷纷掏出手机、相机来记录这美妙的时刻。
村民瞿张兴激动地说,村里的放河灯活动办得越来越壮观,不仅丰富了大家的节日生活,更让村里的年轻人了解了传统民间文化。
据了解,紫霞村河灯来自于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目的在于祭祀神灵,求得上天保佑,使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这天,紫霞村都要举行放河灯活动,在村里已有200多年历史,其间中断了20多年。从2006年开始,村里恢复了此项活动,而且活动是一年比一年办得隆重热烈。发展到现在,人们放河灯的目的则主要是祭祀先人,为家人祈求平安,或纯粹为了娱乐。
紫霞村村主任瞿加平说:“放河灯是为了消灾祈福,庆贺丰收,表达美好愿望。今年放河灯是为了表达我们全村百姓的两个心愿,一是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二是为了祝愿全村风调雨顺,百姓幸福安康。”
放河灯
作为一种民间习俗,紫霞村中元节之夜河面上河灯漂泛,天空中礼花绽放,地面上花灯溢彩,河畔上钹鼓和鸣,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紫霞村河灯最常见的造型有花鸟鱼虫、十二生肖等,它融合了纸扎、竹扎、剪纸、彩绘、糊裱等多项工艺手法。
紫霞村河灯在萧山是罕见的,应该进一步扩大它的影响力,传承和发扬特有的河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