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人午夜饺子宴
万人大礼堂内的收尾工作是在每个座位上安装当年堪称“高科技”的翻译工具——译意风。
接收设备共3700多套,是由南方的一家无线电工厂生产的。时间紧迫,周总理要求厂家测试完以后派专人、专机直接送到大会堂现场。
约定交设备的当天,从各指挥部抽调来的600名高级木工在万人大礼堂内,只等设备一到马上安装。
晚上10点多,空运的译意风终于到了。午夜,万人大礼堂内,工人们争分夺秒。侯文长抬头却见一辆平板三轮悠然而至。碗、筷子、醋、大蒜……好几笸箩的饺子——为了最后这场“战斗”,后勤部门连夜包了饺子,给工人们送来了!
侯文长赶紧招呼600名木工停下手里的活,围坐在万人大礼堂的空地上。午夜饺子宴热热闹闹地开了席。席罢,仅半宿时间,3700多套译意风全部安装完毕。
1959年8月底,人民大会堂全部工程完工,前后历时仅10个月。
当年9月10日,人民大会堂举行落成仪式。
宴会中用棉袄消防
1959年9月30日晚,富丽堂皇的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宴会,国内代表、多国外宾和海外华侨应邀出席。10个月内完成的奇迹之作,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宾客们沉浸于这座宏伟建筑带来的视觉享受中。然而他们不知道,此时他们头上的吊顶内正藏着50多名手拿棉袄的工人。
原来,当年人民大会堂采用木龙骨吊顶。吊顶内大量的木材之间安放着很多电线,一旦着火后果不堪设想。可吊顶上又无法提水进去。如何消除消防隐患?30日中午,北京市委和公安消防部门提出这个问题后,一度考虑临时取消宴会。工程负责人当即拍了胸脯:安全问题能够保证,晚上的宴会可以照常举行。
当晚,尚未离开施工组的50多名工人,每人手拿一件棉袄,提前爬进了宴会厅的吊顶里。
晚宴开始了,吊顶里的50多双眼睛紧盯着四周的电线,时刻准备着一旦出现打火现象便立即用棉袄扑灭。侯文长不时抬头朝华贵的水晶向日葵吸顶灯望过去。好在一切顺利。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大会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前提下进行了一轮现代化的维修改造。将原来的木龙骨吊顶更换成钢龙骨吊顶,增设了现代化的消防设施,用棉袄消防永远地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