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成就60年 人民大会堂新中国的建筑奇迹
来源:自贡彩灯-浩瀚彩灯热诚为你设计彩灯,仿真  作者:不详
由于当时的负责人积劳成疾,在国庆工程办公室工作的侯文长紧急受命,担任人民大会堂工程第二指挥部负责人,主抓万人大礼堂工程。

  今天我们看到的万人大礼堂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2米。这么大的空间里没有一根柱子,无论从哪个方向都能没有遮挡地看清主席台。

  可是,当年侯文长刚一上任,如何形成无遮挡视觉效果的问题就使他犯了难。

  设计人员研究决定,采用大跨度的钢桁架代替柱子进行支撑。这意味着要在东西两侧大墙上安装12榀7米高60.9米跨度的大钢架。

  问题随之而来,以当时的条件,这样的“庞然大物”如何吊装到几十米的高空?

  请来的苏联专家建议:用两台起重机分别吊起钢桁架的两侧进行吊装。没想到,由于两边同步起吊的问题无法解决,吊起来的轻型钢架竟拧成了“麻花”。

  苏联专家也没了主意。三天三夜冥思苦想后,一位有经验的老起重工想了个“土办法”:将两个人字形支架立在人民大会堂的两面墙上,以墙体为支撑点,进行吊装。

  老工人哨子一吹,两边工人们一同协作,大钢架缓缓起吊——成功了。

  水天一色的屋顶

  有了钢架,紧接着就涉及到屋顶的设计。周总理来现场视察内部装修模型时,对屋顶的设计风格提出的要求是:水天一色。

  设计方案新鲜出炉。屋顶呈穹隆状,内部设计三圈带有水波形状的暗灯槽,上面分布500个灯孔。穹顶与墙壁均设计成淡青色,两者之间圆角自然过渡,浑然一体。打开顶灯,人仿佛置身浩渺星空,顿生“天人合一”之感。

  然而,诗情画意的设计却在实践中遭到冷遇。

  “想得挺好,可圆角的三维施工图纸没人画得出来。”侯文长犯了难:没有图纸,让工人们怎么施工?

  距离大会堂竣工的期限不足四个月,好的创意变不成现实,工程再次陷入僵局。这时,一位老工人的一句话提醒了大家:“公共汽车的顶子不是弧形的吗?”

  醍醐灌顶。一行人随即坐了一整天公共汽车,仰着脖子研究弧形顶。然后又跑到公共汽车修理厂,解剖了一辆旧公共汽车的顶子,“依葫芦画瓢”绘制出了小样。

  数百人“高空杂耍”

  1959年5月下旬,距离工程竣工仅剩下三个月。万人大礼堂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按照一般程序,纷繁复杂的内部装修根本无法在不足100天内完成。

  想要成就奇迹,就必须“压缩时间”。道理侯文长明白,可是地面在铺地板,吊顶也需要从地面搭架子。类似的空间冲突怎么解决?

  一位经验丰富的架子工想出了“高空杂耍”的办法:把一根根杉篙一头固定在钢桁架上,另一头垂在半空中,工人们像“猴爬杆儿”一样,脚别着杉篙,头朝下“噌噌噌”从钢桁架上顺着杉篙爬下来,吊在半空中。

  几百人倒悬高空,颤颤巍巍地搭出悬空的架子。侯文长说:“那是整个大协作里面最精彩的一幕。”

  就这样,万人大礼堂被分成天外有天的八层空间。4000多名工人分布其中。侯文长站在工地上,极目四望:从地面到屋顶,满是忙碌却有条不紊的工人。铺地面、安楼板、吊天棚……十一个工段平行流水、立体交叉,同时高速进行。

  “场面很壮观,让人看了震撼得心怦怦跳。”侯文长很骄傲:本需要半年以上才能完成的任务,仅用了40天。

  验收时一场虚惊

  1959年8月,大部分工程都进入验收阶段。万人大礼堂也终于完成了内部装修,加入验收队伍。

  侯文长心里叨念:“验收了,千万别出什么岔子。”

  可是一天后半夜,万人大礼堂里却突然传出一阵爆裂声。侯文长和所有工作人员一下子绷紧了神经。

  现场立即高度警戒,任何人不准进入。十周年庆典近在咫尺,安全问题容不得半点差错。这爆裂声从何而来?

  工作人员仔细检查,发现地上满是小米粒大小的碎玻璃。原来是万人大礼堂二层的多盏花灯在试运转过程中禁不住高温爆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