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合肥市民都还记得2004年踩街活动中肥东百米“洋蛇”在长江路上的精彩表现。如今,2008年已被列入国家“非遗”的洋蛇灯,不仅被众多人所熟知,且今年刚刚荣获国家文化部表彰的国家非遗传承人、洋蛇灯的第十代传承人――邵传富,欲让洋蛇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百米洋蛇源于美丽传说
昨天,记者来到洋蛇灯第十代传人――肥东县解集乡大邵自然村邵传富老人的家时,老人刚刚从供奉“洋蛇”的“潜龙宫”回来。
邵传富老人告诉记者,洋蛇灯,起源于元末明初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当年元兵溃败,四处奔逃。一队元兵逃到位于东山脚下的大邵村,村里只剩下邵姓的婆媳二人,因媳妇身怀六甲,只得躲在山洞里栖身。进村的元兵正巧发现洞内婆媳俩。兽性大发的元兵欲图不轨,忽然暴雨倾盆,一条身长数丈的白蟒直扑山洞,元兵惊散逃遁。 90天后,媳妇喜得贵子,取名“邵思明”。邵家认定救命巨蟒一定是东海蛇神,为纪念“蛇神飞降,人口平安”这一逢凶化吉的大事,在邵思明的带领下,村人扎出蛇灯,取名“洋蛇”。
邵思明始玩洋蛇只有几丈长,以后每18年玩一次,增加一节(一根棍),至今蛇身已增至百余米。
“洋蛇”成了全族人的“宝贝”
现年65岁的邵老告诉记者,他18岁那一年,正赶上族里玩蛇灯,因为年轻力壮,所以被安排在了蛇尾。 1970年就任村干部的他,被洋蛇灯的第九代传人邵华德看中,成了第十代传承人。
邵老告诉记者,多年来因为他们的付出,1984年获合肥庐州灯会特等奖。1992年省七运会闭幕式压轴上场。1993年,参加合肥踩街时,当时的领导称洋蛇灯为“民间绝艺”。 1993年中国首届相声节在合肥开幕,看了一百多人舞动的百米“洋蛇”,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姜昆称之为“乡村里走出来音、舞、美综合艺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中,把洋蛇誉为“中华一绝”。 2004年2月4日省暨合肥市的“万众欢腾闹元宵”大型民间文艺踩街活动在长江路举行,“百米洋蛇”更是使观众大开眼界,赞不绝口。
欲让“洋蛇”走向世界
因为“洋蛇灯”的精彩表现,2008年就被国家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洋蛇灯更是成了整族人的“宝贝”。另外,邵老告诉记者,前天合肥一武术学校通过当地的文化部门找到他,欲让其传授洋蛇灯技艺,学会之后他们将到美国去演出。邵老说,“虽然目前我还没有完全同意,但我认为这也是让洋蛇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最好途径。 ”邵老说,虽然按照老祖宗的规定,洋蛇灯技艺有传男不传女,不传外姓人的传统,但现在的洋蛇灯和以前相比,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要想让它发扬光大,仅凭少数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要让更多的人熟悉、掌握。不过,昨天邵老也表示,这只是自己个人的想法,如果真要答应该单位的请求,他必须开会和整族人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