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灯会庆和谐
来源:自贡彩灯-浩瀚彩灯热诚为你设计彩灯,仿真 作者:不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以前这一天我国各地都举办丰富多彩的灯会,届时城里的人无论男女老少在月亮升起后纷纷走出家门去观灯,郊区农民骑驴、坐畜力车,江南农村也有乘摆渡赶往城里去观灯的。各种各样的彩灯争奇斗艳,灯、月交映生辉,观灯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派节日景象。
元宵节悬灯欢庆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它起源于两千多年前西汉初期,那时元宵节来临之际,宫廷、官宦、富豪人家的院里处处张灯结彩,悬灯还没有扩展到庶民百姓家。
盛唐时期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皇帝为了庆祝大唐盛世,下旨在正月十五这天全国各地张灯结彩,大加庆贺,于是从此便出现了正式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灯会雏形。
到了宋朝中后期封建统治者为了假作镇定,粉饰太平,不顾百姓的疾苦,强令每个宅户的门口必须悬灯,举办盛大灯会,耗费不少银两,真是打肿脸充胖子。
明朝皇帝更加铺张,下令将元宵节灯会定为五日,连日的欢腾庆祝,其花销可想而知。当时的大学者、诗人、画家唐伯虎曾赋诗盛赞灯会的空前盛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映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容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把当时的灯会描写得活灵活现,也把人们带进了迷人的狂欢之夜。
到了清朝,元宵节的规模发展得更快,形式也更趋于多样化,一般的中小集镇也都办起了灯会,不过把灯会缩短到三天,正月十四为试灯,十五为正(式)灯(会),十六为罢灯,当时灯会已成为官方和民间共同的一种节日庆祝活动。同时还出现了有关灯的组织活动,如灯市、灯社、灯谜会、灯宴等,也由此衍生出文化底蕴极高的具有一定文艺品位的“灯文化”,促进和繁荣了当时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灯的形式和种类也是五花八门、式样繁多,多姿多彩,令广大观灯者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如二龙戏珠、鲤鱼戏水、狮子滚绣球、八仙过海、走马花灯、众星捧月等;还有模拟花卉、水果、蔬菜的,如荷花灯、西瓜灯、桔子灯、白菜灯、萝卜灯等,色彩鲜艳、形象逼真,令观灯者赏心悦目。
一般的灯用各色彩纸糊制而成,灯的骨架大多为竹纤捆绑制成。而高贵的宫灯、府灯则用昂贵的紫檀木或楠木做成框架,再以绢纱糊制而成,绢纱上再绘以各种人物造型、风景名胜、历史典故或戏剧曲目,其艺术性颇高,有的彩灯就是艺术品位很高的艺术品。
解放后,随着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精神文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文娱活动的迫切向往与追求,全国各地元宵节办的灯会也更加丰富多彩,节日之夜,灯火辉煌,鞭炮齐鸣,烟花漫天飞舞,五光十色,真有“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欢腾热闹景象。
我国东北三省元宵佳节期间还是寒冷的初春,到处仍然是茫茫的一片冰雪世界,于是当地人们充分发挥想像力和聪明才智,利用天然冰块雕制成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高低参差不齐、人物栩栩如生的各种冰灯,当你在浏览冰灯时,仿佛置身于晶莹透彻、瑰丽生辉的水晶宫殿中。冰灯是东北地区独有的奇观和亮丽无比的风景线。
我们承德和全国各地一样,在正月十五晚上都举办灯会,从清代开始一直到解放后上世纪五十年代,都在原火神庙旧址举办,并具有一定的规模,从二仙居桥以北,武庙以南,南兴隆街以西,马市街口以东这块区域,人流如潮,熙熙攘攘,状似沸腾。伪满时期我在家长的带领监护下也手提一盏小灯笼去火神庙逛(观)灯,当时我刚刚八九岁,童趣天真,手舞足蹈,高兴极了,喧嚣热闹灯火通明的景象虽已过去60余年,但至今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后来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把火神庙给拆除了,建成了市中心花坛和交通中心枢纽。1991年正月十四、十五两天我市曾举办了一届大型灯会,那月辉灯彩相映的场面留在我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