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庙秦淮花灯“双龙戏珠”
来源:自贡彩灯-浩瀚彩灯热诚为你设计彩灯,仿真  作者:不详
    秦淮花灯,美得妩媚,美得缠绵,美不胜收。陈柏华,制造这美轮美奂秦淮之景的句容民间花灯艺人,一手制作了南京夫子庙的吉祥标志,长达70多米的双龙戏珠,并持续9年进行维护修复。

  登门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但都被陈柏华一一回绝了。

  这位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有着自己的传奇,也有着他人难以体会的担忧与苦恼。

  曾包场夫子庙灯会

  1957年,陈柏华出生在江苏句容农村,从20多岁起,他就和南京秦淮区的老艺人学起了扎花灯。开始,他只学着做些简单的花灯。不久他便离开老家,到镇江、苏州等地的花灯制作厂去打工,从中学艺。喜欢钻研的陈柏华把别人做好的花灯拍了照,回去仔细研究、模仿,并从结构、比例、造型上突破创新。

  传统花灯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而陈柏华的花灯开始尝试用铁丝做。“竹子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弯弧形造型,要做直角形的,一折就会断。我的花灯大大增加了柔韧性。”现在看来,看似简单的变化,在当时却是不小的突破。

  “我的花灯的面料也不用传统的纸糊,改用真丝面料,结实好看。造型也不再是传统民间花灯艺人扎出的菠萝灯、莲花灯,而是往现代、多样的造型上发展。但是一开始这样的转变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在改进了多次,以及在夫子庙灯会上碰了一鼻子灰之后,陈柏华终于在秦淮河畔闯出了名声。

  千禧之年的夫子庙大型灯会,被陈柏华的秦淮花灯工作室单独包揽了下来。窝在夫子庙的一个小屋里,十几个人没日没夜地忙活,终于,陈柏华火了。

  “双龙戏珠”几经修改

  经过陈柏华改装过的秦淮花灯,热销长江三角洲,更畅销洛阳、石家庄和包头等全国各大城市,更有些作品被拿到国外展览。“借鉴故宫九龙壁的造型制作的九龙灯景,就是现在挂在夫子庙照壁上的双龙戏珠的前身。”20多个人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制作成了那两条大龙。龙灯运到南京后,当时正是冬天,刮着大风又下着雨,安装的场地又太小。最后,花了一个多星期,“双龙戏珠”才上了墙。

  虽然第一次展示在夫子庙的时候受到了百姓的普遍赞扬,但是,这面全国第一大照壁长110米,可两条龙灯的总长才50米,只占到照壁的不到一半,显示不出龙的气势和神韵。第二年,陈柏华经过重新设计,将龙身长度由原来的25米增加到了30米,直径由原来的80厘米增加到了1米。“双龙戏珠”在逐年的改良翻新中更加精美绝伦、气势非凡。

  “现在每年元旦前,我们都要把双龙拆下来运到句容的研发中心,花一个月的时间去换新。”从面料到里面的电路,全部都要换,这个工程相当浩大,几乎是重新制作一遍。

  目前还没找到继承人

  2007年,文化部公示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由句容市华阳镇农民、“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陈柏华主创的句容秦淮灯彩位列其中。

  作为一个要将秦淮花灯文化发扬出去的人,陈柏华目前却没有打算收任何人为徒。前来拜师的人不少,有的电话,有的发电子邮件,还有的登门拜访,但却被陈柏华一一拒绝了。

  “不是我不想收,主要还是我对我现在的能力没有把握。我现在还要尽量吸收众人的长处,来补充自己。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人,是要对各方面负责的。”陈柏华告诉记者。

  陈柏华目前最担心的,还是民间文化的继承。“很多人吃惊我一个句容人,为什么能作为秦淮花灯的传承人。其实句容本就在秦淮河畔,秦淮花灯本就没有地域的太大限制。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也是我现在的心愿。”陈柏华说。

  对于一年一度的夫子庙灯会,陈柏华也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希望:“希望夫子庙灯会可以更大、更好地传承秦淮花灯的民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