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福州南后街灯会,5日晚在南后街和五一广场同时亮灯后,引来数万市民观赏。哪个会场好看?有哪些看点?6日,记者网罗了两个会场的亮点。
南后街会场:
名人走马灯抢眼
南后街会场采取一线式布展,即从南后街杨桥路口至澳门路道山路口。
从澳门路入口进入会场,映入眼帘的是10座大型走马灯。每个灯高约3米,红色的灯身吉祥喜庆。灯身上有林则徐、甘国宝、林徽因、严复等10名三坊七巷历史名人的画像和生平事迹,吸引了很多游人驻足观看、拍照。
手工艺品有讲究
走进南后街“春”字大门,左边就是几家手工纸糊花灯店。一家店里的刘师傅,做了“状元骑马灯”、“白莲花灯”、“荔枝灯”和“桔灯”等,挂在墙上卖。
刘师傅说,这些灯很有讲究,都与结婚有关,都是外婆送给男方的。“状元骑马灯”是结婚时送的;“白莲花灯”预祝生个儿子;“荔枝灯”祝生活红红火火,大吉大利;“桔灯”是第二年还没生孩子时送的,表示外婆有些“急“了;第三年还没生孩子,外婆就送“孩儿送盆灯”,催促早生贵子。
6日,记者在南后街还看到了两名山东师傅手工捏泥人,想捏什么泥人都可以。
特色文化纷亮相
南后街上,好几个店铺都打出脱胎漆器的牌子,销售各种花瓶、工艺品。福州三宝之一的牛角梳也亮相南后街。
南后街上“老当铺”、“扎花灯”、“裱背画”3个雕塑,异常显眼。它们也间接反映了南后街的古老文化。
除了这些“古董”,新华书店、福州古籍书店也亮相南后街,销售《三坊七巷》等书刊,让人们重温福州的人文历史。
南后街重新修复后,沿街店面都是统一的木门、木窗。但是,“竹林镜”这栋楼被拆后,还剩下一个大门,被数根铁棍支撑着。它虽然很旧,但人们都认为它是南后街最后的“根”了。
五一广场会场:
“牛”门宽达50米
五一广场国旗台北侧入口处,设置了一座50米宽的大型门灯(迎宾门),是灯会中最宽的门。其外形像牛头,十分气派。
门灯整体呈拱桥形。门牌坊由4个门柱撑起,两侧各有一头金牛拱起一轮红日。两“牛角”下面还各有一面大鼓,写着“舞鼓丰灯”,颇有意思。
迎宾门的两侧草坪上摆放了两条金光闪闪的“盛世金龙”。它们脚踏浪花,跃跃欲飞。接通电源后,龙身发出金光,两只眼睛发出两束激光,射破云层。龙嘴还不停地吐着烟雾,煞是壮观。
民俗灯组风情浓
南后街环境有限,几个大型民俗灯组均安放在五一广场喷泉四周草坪上。“孝义传佳话”灯组,讲述了邻里相互礼让、和睦相处的传统美德。“传薯济民”,再现了番薯引进中国的艰难历程和伟大功业。还有老福州过年闹元宵、看戏听评话、传统小吃、老行当,以及儿童玩耍游戏的一系列灯组,活灵活现,突出展示了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两岸元素有特色
福建大剧院门口布置了一个“两岸共同庆祝大三通”大型灯组,反映了两岸实现大三通的艰难过程,为两岸人民祈福。
此外,由台资企业或台胞个人参展的小花灯,也挂满了五一广场东南角。每个花灯都挂有参展人的名字。一对“年年有余”的小花灯,成了“小明星”,众多市民争相拍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