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工艺之中国彩灯
来源:自贡浩瀚彩灯 作者:不详
在温州乐清、永嘉等地,盛行着一种叫“首饰龙”的龙灯。它和其它的龙灯不同,全身不是呈龙形,而是依照鱼船结构,整个首架是以一条弧形木条做基础,上面用竹条和篾丝糊纸扎成一只龙船。船长3米,款米,高米3左右。前有龙头,在龙头口状部分,含珠垂须,作为龙的象征性标志,后有龙尾,中间“龙身”上有5-7层楼阁。上插各色小旗,每层左右和后方系复壁结构,内壁贴透光白纸,外壁贴淡绿色或五颜六色的细纹刻纸图案,当龙腹内点灯时,灯光映得四周刻纸奇彩纷呈,耀眼夺目。整只龙船饰有70多个制作精巧的亭台,在各层亭台中又配饰着近300个精彩的绸塑人物。组成80多出戏,内容大多取材与《三国演义》、《说岳全传》。民间称为“龙船灯”,又叫“楼船”。整个龙灯还装有木制齿轮传动装置,把所有吸取人物分别联结在一块。通过灯下的一人摇手,由一个人操作,可牵动全部绸塑人物,各自表演不同的动作,妙趣横生,逗人喜爱,显示出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首饰龙属于观赏性龙灯,专供人们观看,一般不做舞蹈表演。当首饰龙出动时,还有一只和龙灯配套的灯,俗称“龙船月”,因它的形状像上弦的月亮,故名。它的体形很小,没有亭台楼阁,也不贴剪纸图案,只在灯的左右绘上一点龙鳞,以做象征。
每年元宵节前,各地要雇扎灯艺人,花两个月时间,才能制作好一只龙灯。快到元宵节时,龙船灯便和其它龙灯一起出来活动。活动时间一般是从正月初十开始至十六,一共七昼夜。人们扛着首饰龙,到各村各家巡游,并敲着大锣大鼓,演唱着吉祥颂词。到第七夜,各村的首饰龙照例要集中到附近的一处庙宇中,进行“收殇”(用火焚化),所谓送龙上天,并以芝麻、绿豆撒之。在收殇前,还要让村民评论各龙灯的工艺高低,特别是龙船灯尾部一张大型的细纹刻纸(俗称“龙尾花”),谁如能评上第一,就被称为“龙船哥”,是很大的荣誉。
灯板龙
流行于乐清、永嘉等地。这是一种国内罕见的而又独具一格的木质龙灯,民间相传,至少已有八十多年历史。它是由一条条厚薄不同的狭长木料(俗称“档身”或“档板”)连结起来,在板与板的连结之处还以木雕戏曲人物的座柄为栓。两头分别装有镂雕、浮雕和漆绘兼施的龙头龙尾、屈伸自如。档板上装篝灯和旗杆,杆系三角小旗和铜铃;档身下装木柄,供握持负行。档身和档板多有图案,或雕或绘,现乐清县柳市镇吕岙村还保存了一条光绪年间制作的灯板龙,这条木龙是已故著名木雕艺人叶阜如制作的,龙身共十八节,节和节之间用一条板连接起来,名叫“灯板”。龙头、龙尾全部用樟木之类的优质木材精心雕刻而成。人们为了把龙灯装饰得更加美丽,每节雕上楼台亭阀和许多小型圆雕的戏剧人物,整个有近六十组戏曲剧目,如《牛郎织女》、《白蛇传》、《济公传》、《西游记》等。雕刻精工,并且描绘上彩,成为彩木雕。每节之上,装有灯笼,入夜灯亮,巡游于村落,灯光映着人物和花鸟,配合整个龙灯,显得更富丽堂皇。
抬高阁
抬高阁,俗称拜抬阁,是苍南县金乡镇农历九月十五庙会中特有的一种民俗。该日相传是英烈大帝的生辰。早两天,英烈大帝的账房玉孙庙神,先请鲍盖庙神下殿,然后庙众请各所平浪王下殿,巡视全城,肃清街道。十四日,各所庙神由各所庙众组织抬出游行。庙内有三牲祭礼,全城张灯结彩,下午与晚间,抬高阁使这次庙会活动达到高潮。高阁由各所平浪王庙负责,每所有二三架。一架高阁分三层,高阁底部基架是由坚固木架搭成,其上竖铁骨为“龙心”,盘绕三层,最高层叫“上盘”,一般是一至二岁的小孩站坐其上。小孩的身体固定在铁架上,上体可做诸多动作。在四五米高度的“龙心”上有“爬云梯”、“翻筋斗”等惊险花样。中层称“中盘”,小孩一般5岁左右。下层称“下盘”,因离地页较近,孩子年龄不限制大小,他们的身体没被固定,可转动自如。各盘约三五人。他们都穿着古装袍服装饰,表现戏曲典故中的人物场景,如“唐僧取经”、“牛郎织女”、“目莲担经”等等。建国前抬高阁游行时,左右有精壮男子手持长竿卫护。遇到高阁上的小孩想哭,便用长竿叉上盛有果品的篮哄小孩。晚间的高阁花灯悬挂,更是光彩夺目。其他,如桥墩、矾山两地也有抬阁习俗。桥墩的“抬阁”,叫“中阁”,其形式是在圆桌中心挖孔,竖一矮矮的“龙心”。矾山的“抬阁”叫“平阁”,形式更是简单,一大圆桌,上面站着古装打扮的小孩。现在抬神游行逐渐消亡,抬高阁仍在流行。
抬架
乐清蒲歧抬架始于何时,至今未明,但蒲歧抬架,颇负盛名。原因是装饰奇特,扮演奇特,一架由十名以上的健壮男子抬扛,上面由三至七名童男童女扮演各种古戏人物,粉墨华装,人上有人,手、杯、刀、枪均可立人,活动自如,形象逼真,叹为观止,今人还装上电珠,电光闪辉,更添风采。当地有一个抬阁谜语:“远看仙人腾云,近看三国封神,都说是铜身铁骨李全孝,仔细看看都是蒲歧人。”是最好的写照。建国后,蒲歧善扮抬阁者,多次被邀赴县城和外地指导扮演,颇获赞赏。
鱼灯舞
鱼灯舞在乐清,通常以十二盏鱼灯组成一队,俗称“十二化龙”。鱼灯是仿照江海中几种鱼类形状制成,纸糊蔑骨,以彩色绘鳞,上留口子,中间插蜡烛照明,下装木柄,供巡行或舞蹈时握持。洞头海岛的鱼灯舞比较出名。他们表演各种鱼类的个体和群体的泅水等动作,舞蹈造型十分丰富,有黑鱼灯、鲳鱼灯、黄鱼灯、龙虾灯、螃蟹灯等等;并制成10条兽面鱼灯,即金龙鱼、银龙鱼、双合鱼(一身两头,合二而一)、虎头鱼、象头鱼、麒麟鱼(1对)等,保留了古代浓厚的神话色彩。
跑马灯
跑马灯亦叫“走马灯”、“调马灯”。马灯,是仿照马的形状用蔑扎纸糊而成,也叫“竹马灯”。分马头与马身两段,捆缚在扮演马灯舞者腹前和背后,人居中间,走起来像骑马一样,俗称“马头军”。一般为8匹,其中白马6匹,胭脂马(红马)2匹。元宵节前后,在城区大都由十岁到十三岁的男孩组成,每人胸前有一纸扎马头,下挂着一个小铃,背后有一纸扎马尾,用带系在身上,跑起来能上能下左右摆动,马铃叮叮作响,手中拿着一根竹竿当马鞭,晚上,马头、马尾中部都点上蜡烛。表演时,由一个或两个孩子扮演马童,呼引马队,出场表演。孩子们边跑边唱,加上舞蹈动作,走成“三角”、“连环”、“剪刀”等各种队形,乐队齐奏,曲调婉转动听。跑马灯大部在住宅前空地上或中堂上表演。演完后由主人赏给柑桔、炒米、蜡烛等,也有给钱的,赏银牌的。清郭钟岳有诗云:“歌唱新年乐意腾,满城争演上元灯。滚龙走马喧通夕,火树银花烧不尽。”
每年元宵节前,各地要雇扎灯艺人,花两个月时间,才能制作好一只龙灯。快到元宵节时,龙船灯便和其它龙灯一起出来活动。活动时间一般是从正月初十开始至十六,一共七昼夜。人们扛着首饰龙,到各村各家巡游,并敲着大锣大鼓,演唱着吉祥颂词。到第七夜,各村的首饰龙照例要集中到附近的一处庙宇中,进行“收殇”(用火焚化),所谓送龙上天,并以芝麻、绿豆撒之。在收殇前,还要让村民评论各龙灯的工艺高低,特别是龙船灯尾部一张大型的细纹刻纸(俗称“龙尾花”),谁如能评上第一,就被称为“龙船哥”,是很大的荣誉。
灯板龙
流行于乐清、永嘉等地。这是一种国内罕见的而又独具一格的木质龙灯,民间相传,至少已有八十多年历史。它是由一条条厚薄不同的狭长木料(俗称“档身”或“档板”)连结起来,在板与板的连结之处还以木雕戏曲人物的座柄为栓。两头分别装有镂雕、浮雕和漆绘兼施的龙头龙尾、屈伸自如。档板上装篝灯和旗杆,杆系三角小旗和铜铃;档身下装木柄,供握持负行。档身和档板多有图案,或雕或绘,现乐清县柳市镇吕岙村还保存了一条光绪年间制作的灯板龙,这条木龙是已故著名木雕艺人叶阜如制作的,龙身共十八节,节和节之间用一条板连接起来,名叫“灯板”。龙头、龙尾全部用樟木之类的优质木材精心雕刻而成。人们为了把龙灯装饰得更加美丽,每节雕上楼台亭阀和许多小型圆雕的戏剧人物,整个有近六十组戏曲剧目,如《牛郎织女》、《白蛇传》、《济公传》、《西游记》等。雕刻精工,并且描绘上彩,成为彩木雕。每节之上,装有灯笼,入夜灯亮,巡游于村落,灯光映着人物和花鸟,配合整个龙灯,显得更富丽堂皇。
抬高阁
抬高阁,俗称拜抬阁,是苍南县金乡镇农历九月十五庙会中特有的一种民俗。该日相传是英烈大帝的生辰。早两天,英烈大帝的账房玉孙庙神,先请鲍盖庙神下殿,然后庙众请各所平浪王下殿,巡视全城,肃清街道。十四日,各所庙神由各所庙众组织抬出游行。庙内有三牲祭礼,全城张灯结彩,下午与晚间,抬高阁使这次庙会活动达到高潮。高阁由各所平浪王庙负责,每所有二三架。一架高阁分三层,高阁底部基架是由坚固木架搭成,其上竖铁骨为“龙心”,盘绕三层,最高层叫“上盘”,一般是一至二岁的小孩站坐其上。小孩的身体固定在铁架上,上体可做诸多动作。在四五米高度的“龙心”上有“爬云梯”、“翻筋斗”等惊险花样。中层称“中盘”,小孩一般5岁左右。下层称“下盘”,因离地页较近,孩子年龄不限制大小,他们的身体没被固定,可转动自如。各盘约三五人。他们都穿着古装袍服装饰,表现戏曲典故中的人物场景,如“唐僧取经”、“牛郎织女”、“目莲担经”等等。建国前抬高阁游行时,左右有精壮男子手持长竿卫护。遇到高阁上的小孩想哭,便用长竿叉上盛有果品的篮哄小孩。晚间的高阁花灯悬挂,更是光彩夺目。其他,如桥墩、矾山两地也有抬阁习俗。桥墩的“抬阁”,叫“中阁”,其形式是在圆桌中心挖孔,竖一矮矮的“龙心”。矾山的“抬阁”叫“平阁”,形式更是简单,一大圆桌,上面站着古装打扮的小孩。现在抬神游行逐渐消亡,抬高阁仍在流行。
抬架
乐清蒲歧抬架始于何时,至今未明,但蒲歧抬架,颇负盛名。原因是装饰奇特,扮演奇特,一架由十名以上的健壮男子抬扛,上面由三至七名童男童女扮演各种古戏人物,粉墨华装,人上有人,手、杯、刀、枪均可立人,活动自如,形象逼真,叹为观止,今人还装上电珠,电光闪辉,更添风采。当地有一个抬阁谜语:“远看仙人腾云,近看三国封神,都说是铜身铁骨李全孝,仔细看看都是蒲歧人。”是最好的写照。建国后,蒲歧善扮抬阁者,多次被邀赴县城和外地指导扮演,颇获赞赏。
鱼灯舞
鱼灯舞在乐清,通常以十二盏鱼灯组成一队,俗称“十二化龙”。鱼灯是仿照江海中几种鱼类形状制成,纸糊蔑骨,以彩色绘鳞,上留口子,中间插蜡烛照明,下装木柄,供巡行或舞蹈时握持。洞头海岛的鱼灯舞比较出名。他们表演各种鱼类的个体和群体的泅水等动作,舞蹈造型十分丰富,有黑鱼灯、鲳鱼灯、黄鱼灯、龙虾灯、螃蟹灯等等;并制成10条兽面鱼灯,即金龙鱼、银龙鱼、双合鱼(一身两头,合二而一)、虎头鱼、象头鱼、麒麟鱼(1对)等,保留了古代浓厚的神话色彩。
跑马灯
跑马灯亦叫“走马灯”、“调马灯”。马灯,是仿照马的形状用蔑扎纸糊而成,也叫“竹马灯”。分马头与马身两段,捆缚在扮演马灯舞者腹前和背后,人居中间,走起来像骑马一样,俗称“马头军”。一般为8匹,其中白马6匹,胭脂马(红马)2匹。元宵节前后,在城区大都由十岁到十三岁的男孩组成,每人胸前有一纸扎马头,下挂着一个小铃,背后有一纸扎马尾,用带系在身上,跑起来能上能下左右摆动,马铃叮叮作响,手中拿着一根竹竿当马鞭,晚上,马头、马尾中部都点上蜡烛。表演时,由一个或两个孩子扮演马童,呼引马队,出场表演。孩子们边跑边唱,加上舞蹈动作,走成“三角”、“连环”、“剪刀”等各种队形,乐队齐奏,曲调婉转动听。跑马灯大部在住宅前空地上或中堂上表演。演完后由主人赏给柑桔、炒米、蜡烛等,也有给钱的,赏银牌的。清郭钟岳有诗云:“歌唱新年乐意腾,满城争演上元灯。滚龙走马喧通夕,火树银花烧不尽。”